成都建设网站
数字赋能城市发展新引擎
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网站作为城市数字化建设的“门户”与“窗口”,已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、产业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尺,成都,这座兼具3000余年历史底蕴与新时代创新活力的“公园城市”,正以“建设网站”为切入点,构建起覆盖政务服务、产业发展、文化传播、民生服务等多维度的数字生态体系,从“蓉政通”的一网通办到“天府蓉易办”的便民服务,从“产业建圈强链”的数字平台到“成都文旅”的全球推广,网站建设不仅重塑着城市运行逻辑,更成为成都践行“新发展理念”、打造“现代化国际大都市”的核心引擎。
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:从“群众跑腿”到“数据跑路”的治理革命
“以前办个营业执照要跑工商、税务好几个部门,提交一堆纸质材料,现在在‘天府蓉易办’网站上填信息、上传材料,第二天就拿到了电子营业执照,太方便了!”在成都高新区经营奶茶店的李女士,对政务网站的便捷体验赞不绝口,这种“指尖上的服务”,正是成都以网站建设为抓手推进政务服务改革的生动缩影。
作为全国首批“智慧城市”试点城市,成都政务服务网站建设起步于2010年左右,初期以“信息发布”为主功能;2016年后进入“服务集成”阶段,整合各部门审批事项,实现“单一窗口”办理;2020年以来,随着“放管服”改革深化和数字技术迭代,成都政务服务网站全面升级为“一网通办”总门户,构建起“1+N+X”体系——“1”个市级统一平台,“N”个部门垂直系统,“X”个区县特色板块,覆盖从出生到身后、从企业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。
截至2023年底,“天府蓉易办”网站累计上线服务事项2.3万项,可办率达98.7%,90%以上政务服务实现“零跑腿”,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,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平均缩短60%,在“跨省通办”方面,成都与重庆、贵阳等10个城市实现社保、医保、公积金等136项事项“一网通办”,每年减少群众跨省跑腿超200万人次,这些数据的背后,是成都政务服务网站从“单向信息发布”向“双向互动服务”、从“部门分散审批”向“整体协同治理”的深刻变革。
技术创新是这场革命的核心驱动力,成都政务服务网站依托“城市大脑”数据中台,打通了公安、市场监管、税务等46个部门的1.2亿条政务数据,实现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,在“二手房转移登记”业务中,通过网站自动核验身份、提取房产信息、缴纳税费,群众无需提交任何纸质材料,全程线上办理,网站还引入AI智能客服“蓉政小助手”,可解答95%以上的常见问题,响应时间平均不超过15秒,政务服务“好差评”系统实现办件评价率和满意率“双95%”以上。
政务服务网站的高效运行,不仅提升了群众获得感,更优化了城市营商环境,在2023年《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》中,成都“政务服务”指标排名全国第3位,一网通办”水平被评价为“全国标杆”,正如成都市大数据中心负责人所言:“网站不是简单的‘线上办事大厅’,而是政府治理的‘神经中枢’,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,让城市治理更精准、更高效、更温暖。”
产业经济“一链一网”:从“传统制造”到“数字赋能”的转型加速
“通过‘成都产业建圈强链’网站,我们不仅找到了上下游供应商,还对接了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,半年内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0%。”成都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王先生所说的,是成都聚焦产业生态打造的数字化服务平台,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西部经济中心,成都正以网站建设为纽带,构建“产业—数据—服务”深度融合的数字生态,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和数字化转型。
成都产业类网站建设始于2010年左右,早期以“招商引资信息发布”为主;2018年后,随着“产业功能区”战略实施,网站逐步向“供需对接+要素保障”转型;2021年以来,成都推出“成都产业建圈强链”官方网站,整合“链主企业、配套企业、科研机构、金融机构”等资源,覆盖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装备制造、新型材料等8条重点产业链,形成“一链一网一平台”服务模式。
该网站的核心功能是“供需精准匹配”,通过产业链图谱,企业可直观看到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,以及上下游配套需求;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,智能匹配供应商与采购商,目前已入驻链主企业156家、配套企业2.3万家,促成合作项目870余个,交易额超500亿元,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,某面板龙头企业通过网站发布零部件采购需求,系统自动匹配到20家本地优质供应商,其中5家企业此前因信息不对称未被纳入采购体系,合作后使本地配套率提升15%。
网站还整合了政策申报、人才招聘、技术攻关、融资服务等要素资源,企业通过“政策计算器”功能,可一键匹配适用政策并在线申报;与西南交大、电子科大等12所高校共建的“技术转移”板块,发布科研成果2000余项,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30余个;“金融赋能”板块引入32家金融机构,推出“产业链贷”“知识产权质押贷”等特色产品,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,2023年,通过产业网站服务,成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,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75%,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。
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,成都正以“城市大脑”为核心,构建“算力—算法—数据—应用”一体化的数字基础设施,成都超算中心网站提供算力调度服务,已为10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算力支持,助力成都打造“中国算力之都”;“成都数字经济”网站发布产业动态、政策解读和典型案例,吸引阿里巴巴、腾讯等2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落户,2023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.6%,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。
文旅融合“一网传播”:从“天府之国”到“世界文旅名都”的品牌升级
“来成都之前,我在‘成都文旅’网站上做了详细攻略: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实时客流、锦里的非遗体验项目、川剧变脸的演出时间……连最地道的火锅店都是网站推荐的,简直太贴心了!”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的体验,反映了成都文旅网站建设的成效,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,成都正以网站为载体,推动“文化资源”向“文旅IP”转化,让“天府之国”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焕发新活力。
成都文旅网站建设始于2000年左右,早期以“景点介绍+预订”为主;2010年后,随着文旅融合发展,网站增加“文化体验”“节庆活动”等内容;2020年以来,成都打造“成都文旅”官方网站及多语种版本,整合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要素资源,构建“智慧文旅”服务体系,成为展示城市文化魅力、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窗口。
该网站的核心特色是“文化场景数字化”,通过“云游成都”板块,用户可360度虚拟游览武侯祠、杜甫草堂、金沙遗址等文化地标,VR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——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、三星堆的青铜面具,在网站上都可实现3D互动展示。“非遗地图”板块收录蜀绣、川剧、竹编等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,用户可在线观看技艺演示、预约体验课程,2023年通过网站预约非遗体验的游客超50万人次。
在服务功能上,网站推出“智慧旅游”全链条服务:实时查询景区客流、预约门票、定制旅游路线;与滴滴、高德合作,提供“景区+交通”接驳服务;上线“成都文旅消费券”发放平台,2023年累计发放券额1.2亿元,带动消费超8亿元,多语种版本(英、日、韩、法等)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2023年网站海外访问量达3000万次,同比增长45%,成为成都文旅“走出去”的重要渠道。
文旅网站的深度融合,让成都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,2023年,成都接待游客2.5亿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3800亿元,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20%和115%;在《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》中,成都“文旅吸引力”指标连续3年排名全国前三,获评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“世界美食之都”,正如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所说:“网站不仅是游客的‘旅游管家’,更是成都文化的‘数字使者’,通过讲好成都故事,让世界看见一个立体、多元、时尚的天府成都。”
民生服务“一网通享”:从“基本保障”到“品质生活”的幸福升级
“以前交水电费要去营业厅,现在在‘成都市民云’网站上,水电气费、社保查询、公积金提取都能办,还能预约社区医生、报名老年大学,真是太方便了
相关文章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