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网站建设
数字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
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的今天,网站已成为企业展示形象、连接市场、服务客户的核心载体,对于地处川东北大巴山区的巴中而言,网站建设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“基础设施”,更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近年来,随着“东数西算”战略深入实施和“数字四川”建设全面推进,巴中网站建设迎来黄金发展期,从政府到企业,从乡村到产业,一场以网站为节点的“数字蝶变”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悄然上演。
巴中网站建设的发展历程:从“信息孤岛”到“数字枢纽”
巴中的网站建设起步于21世纪初,历经20余年发展,已从最初的“信息展示板”升级为“综合服务体”,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:
(一)萌芽探索期(2000-2010年):从无到有的“1.0时代”
这一阶段,巴中网站建设以政府为主导,主要解决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2003年,巴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上线,成为全市首个综合性政务网站,仅设置“政务公开”“政策法规”“便民服务”等基础栏目,页面设计简单,内容以文字和静态图片为主,同期,少数本地企业如巴中农信、四川好彩等开始尝试建设企业官网,主要用于展示产品信息和联系方式,技术以HTML静态页面为主,缺乏互动功能,彼时的巴中网站建设,如同大山里的“独木桥”,虽已搭建,但连接范围有限,数字价值尚未显现。
(二)快速发展期(2011-2020年):从“单向展示”到“双向互动”的“2.0时代”
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和“宽带中国”战略实施,巴中网站建设进入“量质齐升”阶段,2016年,巴中市启动“智慧城市”建设,政府网站率先升级改版,新增“在线办事”“政民互动”“数据开放”等模块,实现了行政许可事项“一网通办”,市民可通过网站提交社保查询、公积金办理等申请,企业网站建设也迎来爆发式增长,截至2020年,全市拥有企业网站超2000家,涵盖文旅、农业、制造等领域,特色农产品企业如“南江黄羊”“通江银耳”等通过网站展示产品溯源、种植基地等信息,初步打开了线上市场,这一阶段,巴中网站从“信息孤岛”逐步变为“数字枢纽”,开始释放连接政府与群众、企业与市场的能量。
(三)创新融合期(2021年至今):从“功能服务”到“生态构建”的“3.0时代”
“十四五”以来,巴中网站建设进入“数实融合”新阶段,2022年,巴中市出台《数字政府建设规划》,明确提出“打造全市一体化网站集群”,推动市、县(区)、乡镇三级政府网站数据互通、服务联动,企业层面,随着直播电商、短视频等新业态兴起,网站从“单一展示”向“营销+服务+数据”综合平台转型,巴中文旅集团官网整合景区预约、酒店预订、旅游攻略等功能,与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流量互通,形成“网站引流—平台转化—线下消费”的闭环,乡村振兴领域,“巴中乡村振兴网”上线,提供农产品电商、农村电商培训、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,2023年助农销售额突破5亿元,如今的巴中网站,已成为数字生态的核心节点,推动着产业、政务、社会服务的全方位变革。
巴中网站建设的核心价值:赋能区域发展的“数字密码”
巴中网站建设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升级,更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破解山区发展瓶颈,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,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四个维度:
(一)政府治理的“数字化窗口”
政府网站是服务群众、联系企业的重要桥梁,近年来,巴中市政府网站以“用户思维”推进改革,打造“一件事一次办”专区,将企业开办、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办理时限压缩60%以上,2023年,全市政府网站总访问量突破1.2亿次,“在线留言”“市长信箱”等栏目回复率达98.5%,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.3%,疫情防控期间,“巴中疫情防控官网”实时发布政策、核酸点查询、健康码申领等服务,单日最高访问量达500万人次,成为疫情防控的“数字指挥部”,通过网站建设,政府治理从“被动响应”转向“主动服务”,行政效能显著提升。
(二)企业发展的“线上引擎”
对巴中企业而言,网站是突破地理限制、拓展市场空间的“金钥匙”,以巴中经开区为例,园区内80%的规上企业拥有独立官网,其中30%的企业通过网站实现海外订单对接,2023年,巴中“外贸企业官网群”带动出口额增长12%,产品远销东南亚、欧洲市场,农业领域,网站建设推动“小农户”对接“大市场”,通江县依托“银耳产业网”,整合200余家种植户、加工企业资源,实现“线上接单—线下加工—全国配送”,2023年银耳线上销售额突破3亿元,同比增长45%,网站还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,如“巴中产”区域公用品牌官网通过展示企业资质、产品认证、质量追溯等信息,提升了“巴中造”的市场认可度。
(三)文旅融合的“流量入口”
巴中作为“川陕革命根据地”核心区和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,文旅资源丰富但长期面临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困境,网站建设为文旅推广提供了全新路径,2023年,巴中文旅官网改版上线,推出“重走红军路”“光雾山红叶季”等专题页面,整合VR全景游、智能导览、门票预约等功能,全年访问量达8000万人次,带动全市接待游客6200万人次、旅游收入580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5%、30%,南江县依托“光雾山诺水河官网”,联合携程、美团等平台开展“线上引流+线下体验”活动,景区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40%,网站成为巴中文旅的“超级入口”,让红色文化和自然景观通过数字走向全国。
(四)乡村振兴的“数字纽带”
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,网站建设成为连接城乡、服务农民的重要纽带,巴中市农业农村局打造的“巴中乡村振兴网”,设置“农技服务”“电商培训”“政策补贴”等板块,农民通过手机即可在线咨询专家、参加培训,2023年,网站开展电商培训120场,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,孵化农村电商主体300余个,平昌县依托“佛头山旅游官网”,推动“农文旅”融合发展,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农家乐、民宿80余家,户均年增收3万元,网站还助力农村数字治理,“村级事务公开网”实现村务、财务、党务线上公示,让村民“足不出户知村务”,提升了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。
巴中网站建设的实践路径:多维协同的“巴中模式”
巴中网站建设的成效,源于政府引导、市场驱动、社会参与的多维协同,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“巴中模式”。
(一)政府引导: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
巴中市委、市政府将网站建设纳入“数字巴中”战略重点,成立由市委宣传部、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牵头的专项工作组,出台《巴中市网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《关于支持企业网站建设的若干政策》等文件,明确“市级统筹、县区联动、分类实施”的工作原则,在资金保障上,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政府网站升级和企业网站建设补贴,对中小企业给予网站建设费用30%的补贴,最高不超过2万元,在标准规范上,制定《巴中市政府网站建设技术规范》《企业网站建设指南》,统一数据接口、安全防护、无障碍设计等标准,确保网站集群互联互通、安全稳定运行。
(二)市场驱动:企业主体与技术创新
市场是网站建设的“活力源”,巴中积极引进和培育本土网站建设服务商,目前全市有专业网站建设企业30余家,从业人员超500人,形成涵盖策划、设计、开发、运维、推广的全产业链,技术创新是提升网站竞争力的关键,本土企业“巴中数科”自主研发的“智能建站系统”,采用“拖拽式+模板化”设计,中小企业无需技术基础即可快速搭建网站,成本降低60%,上线时间缩短至3天,5G、AI、大数据等技术加速融入网站建设,如巴中市政府网站上线“智能客服”机器人,可解答80%以上的常见问题,响应时间缩短至5秒内;文旅网站引入VR全景技术,让用户“沉浸式”体验景区风光,线上转化率提升20%。
(三)社会参与:多元主体与共建共享
网站建设不是“独角戏”,而是“大合唱”,巴中鼓励高校、企业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,形成共建共享格局,四川文理学院巴中校区开设“网站设计与开发”专业,每年培养200余名本土技术人才;巴中电商协会组织企业开展“网站建设公益行”,为1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和诊断服务;村民通过“乡村振兴网”参与村务管理、农产品销售,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
相关文章
